當前位置:首頁>資訊>自主原創

跨國巨頭掌控市場 自主品牌汽車境況堪憂

收藏 點擊:
 
編輯:鄭雪芹 來源:自主汽車網 時間:2016-07-21 17:07

近年來,汽車業內的專家學者通過先后走訪奇瑞、江淮、廣汽、北汽、長安等汽車企業,進行實地考察和診斷,從宏觀和微觀角度對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進行互動和交流。我們看到了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取得的顯著成果,了解到了汽車企業對發展自主汽車、走汽車強國之路的期盼和訴求,并對汽車產業如何堅持走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從國家戰略設計到具體戰術實施建言獻策。同時面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本土汽車企業的艱難發展、存在的問題以及多方面的硬性短板,我們也深感憂慮。專家們認為,建設汽車強國已十分緊迫,真的到了在求真務實的基礎上,經過科學論證,發揮國家體制優勢,認真加以解決的時候了!

跨國巨頭掌控市場 自主品牌汽車境況堪憂.jpg

一、中國汽車產業現狀與問題

1、2015年中國汽車(轎車)產業現狀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15年,中國汽車產銷分別實現2450.33萬輛和2459.76萬輛,其中轎車銷售1172.02萬輛。中國汽車產銷已經連續七年蟬聯全球第一。

自從2010年起至今,中國自主品牌轎車銷量持續萎縮,2015年,中國自主品牌轎車銷量僅為243.03萬輛,所占市場份額已經低至20.7%;2016年前5個月,自主品牌轎車銷量持續下跌,累計實現89.1萬輛,比去年同期下降17.7%,市場占有率更跌至19.2%,而同期僅德系一家在中國市場的銷售份額就達到19.60%。

與自主品牌增幅和市場份額持續下降形成鮮明對比,外資品牌則持續發力,2015年,德系、日系、美系、韓系和法系市場份額均有不同程度增長。以德國大眾為例,2015年,大眾汽車在中國的銷量為354.9萬輛,大眾公司2015年在國際范圍內的銷量為993萬輛,銷售業績主要來自于中國市場。

2、全球第一產銷大國背后的隱憂

由于國內各車企在快速發展過程中,注意力基本集中于產量和銷量的擴張,長期忽視對技術尤其是核心技術的掌握和開發,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汽車生產企業整車技術在發動機、變速箱、汽車電子及整車設計上有著明顯的代差。汽車零部件問題更為嚴重,零部件工業是汽車產業發展的基礎,目前,我國汽車零部件已經形成六大生產區域,100多個產業園區,2萬多家企業,產值超過2萬億,但發動機管理系統、動力匹配系統、安全控制系統、自動變速器等方面的核心技術和核心零部件全被跨國公司壟斷,80%以上的零部件市場被具有外資背景的獨資和合資企業控制。國內大量的零部件企業仍處于散、弱、低的狀態,無論是核心技術的掌握還是生產技術手段都無法與外資品牌企業抗衡,在外資品牌企業的強勢擠壓下艱難求生,難以和國內整車生產企業形成系統固定的產品銜接關系。

目前,中國掛牌的汽車企業大大小小有168家之多,具有整車生產資質的企業(集團)70家,零產銷和產銷不足千輛的“殼公司”企業(集團)占了所有整車企業(集團)的一半還多。由于缺乏有效管控,中國汽車產業集中度與世界第一產銷大國身份嚴重不符。據最新的統計資料,來自德、日、美、韓、法、意、印、瑞、臺等8國一地區共22家大小跨國公司帶來70余個品牌,加工裝配了近100多種不同規格型號的汽車產品,占據了中國80%以上的市場。據中國社科院2011年競爭力報告披露,中國汽車合資企業所生產的利潤95%被外方拿走,中方只有區區5%,這與我們世界第一汽車產銷大國的地位實在無法匹配。

這種危險的局面如果不盡快改變,中國汽車產業會在跨國公司的全球戰略中逐步淪為附庸,最終喪失自己獨立存活的能力,中國的經濟安全和核心利益將受到極大的損害。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央為中國汽車產業合資提出“引進、吸收、消化、創新,在八到十年內形成自己生產能力”的原則。幾十年來,中國汽車企業從合資中學到了現代汽車生產方式,但“引進、吸收、消化、創新,在八到十年內形成自己生產能力”的初衷卻基本沒有實現。

3、自主創新缺乏競爭壓力

自主創新的主力軍應該是國家多年投資建設的大國企,目前這些大國企均已和一個或幾個跨國公司合資,以組裝為主生產汽車,依靠國家政策保護,缺乏競爭壓力。這些企業的中方主要領導由國家任命,在有限的任期內,承擔著為企業創效益,為國家繳利稅的重擔。如果在任期內為自主創新大規模投入,短期內不能見效,企業利潤和效益大幅下滑,對上對下都無法交代。在他們的任上,效益成為壓倒一切的最高目標,不去自主創新也不用承擔什么壓力,更不用去冒投巨資研發核心技術產品的風險,對外資品牌形成技術依賴,創新動力與創新能力日益弱化甚至消退。

核心技術是一個從研發到不斷改進提高的動態過程,這個動態的過程絕非花錢所能買來的?v觀各大車企,由于受制于合資和外資企業掌控,自主創新發展核心技術多停留在口頭上和文章里,各大車企的研究院、發展中心比比皆是,但時至今日,真正在“核心技術”上取得成果的不多。

今天的中國,汽車保有量達到1.72億輛,汽車產銷超過2450萬輛,已成為名副其實“架在車輪上的國家”。面對汽車產業核心技術掌控的嚴重缺失,如果不自主創新,則意味著將汽車的方向盤交給跨國公司,國家的利益與經濟安全難以確保。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汽車產業自主創新和自主品牌建設已經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而是一個重大的戰略問題。

跨國巨頭掌控市場 自主品牌汽車境況堪憂2.jpg

4、自主品牌境況堪憂

自主品牌汽車是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汽車,自主品牌車企是中國汽車產業實踐自主創新的排頭兵與突擊隊。從上世紀80年代起,吉利、長城、奇瑞、比亞迪、沈陽金杯等自主品牌車企開始崛起,經過10年左右的發展,到2008年實現了三分天下有其一。我國汽車“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出口總額要達到850億美元,年均增長20%。到2020年要實現汽車出口貿易額占世界汽車產業10%的目標。2012年中國汽車出口超過100萬輛,2015年汽車累計出口72.82萬輛,盡管有所退步,但汽車出口全部是由自主品牌車企實現的,大型國企全部缺位。

雖然拼勁十足,但這些自主品牌車企先天不足,核心技術缺乏,品牌口碑尚待建設。在競爭激烈的汽車市場上,自主品牌車企慘淡經營,步步為營,依靠中低端和小排量車型,維持著近三成的國內轎車市場。自2011年以來,外資與合資品牌車企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和品牌優勢,對自主品牌全方位打壓,造成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間進一步縮小,生存環境持續惡化。

技術優勢和品牌口碑建設非一日之功,自主品牌車企雖然已經發展到一定規模,但不得不看到,在技術水平、技術儲備以及品牌影響力上,與實力雄厚的跨國公司尚有明顯差距。

5、市場控制權為跨國公司掌握

跨國公司通過遍布全國的三萬余家4S店的營銷網絡,在產品供應、核心技術、銷售網絡、配件供應、售后服務等各個環節形成了商業壟斷。

跨國公司給什么產品就只能銷售什么產品,規定什么價格就只能銷售什么價格,國內的經銷商徹底喪失了自主銷售權和獨立經營權,跨國公司通過“授權”從產品渠道上徹底地控制國內汽車經銷商,從而獲取了中國汽車市場的絕對控制權、話語權及議價權。

6、缺乏科學、穩定、統一的管理

一是目前多頭管理、政出多門的情況非常嚴重,成為實施有效產業管理的最大障礙。對汽車具有管理權限的國家部委居然有12個之多,缺乏總體戰略和通盤思考,缺少統一的目標和明確的方向,也導致法規標準時有重疊甚至互相矛盾,缺乏系統性和可操作性,難以達到應有的效果。如汽車產品認證,公告認證有49項檢測,3C認證有47項檢測,其中竟有44項完全一樣。

二是政府對“該管什么、不該管什么”思想上還不明晰,行動上還不到位。簡政放權不能什么都放,更不應該一放了之,該管的還是要管起來。

三是立法不準、執法不嚴,兩者相互交織,導致很多原本出發點正確的產業政策和法規無法收到應有的效果。有些政策立法時戰略高度不夠,前瞻性不足,如商用車排放問題,國四標準前后三次延期實施,累計推遲了4年,而理論上早就必須滿足的國三標準,也有很多車實際并未達到。如此立法和執法,不僅傷害國家的公信力,也讓汽車污染控制難上加難,更讓真正投入減排技術創新和產品開發的企業蒙受損失、喪失信心。

跨國巨頭掌控市場 自主品牌汽車境況堪憂5.jpg

(作者:無)

提示:支持鍵盤"← →"翻頁

【手機版二維碼】

版權聲明:本文系自主汽車網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并加上指向鏈接:http://www.holdupmovie.com ,謝謝合作。
相關閱讀
在線汽車投訴 在線購車咨詢
自主原創
本周本月熱點新聞
關于網站
聯系我們 加入我們
隱私保護 免責聲明
網站條款 關于我們
幫助導航
服務中心常見問題
積分兌換網站地圖
意見反饋手機應用
常用工具
汽車報價車型對比
品牌查詢商家地圖
購車工具咨詢低價
聯系我們
客服電話:010—52834409
微 信:自主汽車
整車廣告:mail@zizhuauto.com
Copyright ©2022 zizhuaut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顧問:新儒律師事務所 京ICP備12048494號-2

提供國產汽車報價、國產車品牌大全、中國自主品牌汽車與國產汽車銷量數據,了解更多自主品牌汽車及國產車有哪些品牌來自主汽車網。(北京博悅幕尚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

京公網安備 11010702002319號

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观看